大薸

大薸簡介
形態特征:多年生浮水草本,根須發達呈羽狀,垂懸于水中。主莖短縮而葉簇生于其上呈蓮座狀,從葉腋間向四周分出匍匐莖,莖頂端發出新植株,有白色成束的須根。葉簇生,葉片倒卵狀楔形,長2~8cm,頂端鈍圓而呈微波狀,兩面都有白色細毛?;ㄐ蛏~腋間,有短的總花梗,佛焰苞長約1.2cm,白色,背面生毛。果為漿果,內含種子10––15粒,橢圓形,黃褐色,花期6~7月。
繁殖能力:繁殖力很強。在平靜的淡水湖泊、水庫、溝渠中極易繁殖,大面積聚集水面時,會堵塞航道,影響水產養殖,導致沉水植物死亡,危害水生生態系統。 萬峰湖、滇池等都發生過災害性爆發,治理起來極為困難,只能依靠人工打撈,因此引進時必須慎之又慎。
飼養價值:大薸多做豬的飼料,根莖柔嫩,含粗纖維少。據分析,全株約含蛋白質1.25%,脂肪0.75,碳水化合物和淀粉9%,以及少量的礦物質和維生質,是產量高、培植容易、質地柔軟、營養價值高、適口性好的豬飼料,為適應養豬事業的不斷發展,擴大青綠飼料來源,放養大薸有很重要的意義。據原農科院江蘇分院試驗,大薸干物質消化率為60。88%。按糠、麩、豆餅、干大薸為40:10:10:40比例組成的飼料經165天喂豬試驗,始重15kg小豬,平均日增重為0。29kg。干大薸占50%的平均日增重只有0。203kg。說明大薸飼喂比例不宜過多。其化學成分如表149。大薸是水生植物,含水較多,纖維少,比較柔嫩,是南方養豬普遍利用的一種青飼料。大薸也可以做綠肥,鮮草的養分含量,氮為0.22%,磷酸0.06%,氧化鉀0.11%,既可以做基肥,也可以做追肥。